浙江工业大学绍兴研究院

信息来源: 事业登记系统 发布时间: 2025- 03- 26 16: 41 浏览次数:

来源: 事业登记系统
发布时间: 2025- 03- 26 16: 41

单位名称浙江工业大学绍兴研究院法定代表人王军良
住所  绍兴市越城区洋泾湖科创园
开办资金(万元)360经费来源经费自筹
年初数(万元)277.86期末数(万元)363.30
宗旨和业务范围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研发、销售、转让、咨询、服务,鉴证咨询,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会议会展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承办上级部门委托事项。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602MB1C45121D举办单位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浙江工业大学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2024年度,我单位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现将履职情况公示如下: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2024年,浙江绍兴滨海新区进行体制机制调整优化,研究院正式归入滨海新区管辖,在滨海新区改革试验区新政引领下,在浙江工业大学的关心支持下,浙江工业大学绍兴研究院进入发展新阶段。今年,研究院共投入研发经费1400余万元,签订科技项目38项,合同额1560万元,到款1245万元;主持和参与省级项目1项、绍兴市科技计划项目8项,其中,基础公益专项2项,科技强农专项1项,“三位一体”产学研协同攻关专项1项,绍兴市新污染物治理专项项目4项;申请专利38项,其中发明专利34项,授权专利7项;新引进3家孵化企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获批浙江省第一批中小企业专业化服务机构、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2023年度绍兴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绩效考核优秀、2023年绍兴市大学生就业见习实习示范基地考核优秀、市级众创空间考核优秀;建设运营洋泾湖智慧生态科技公园入选百家浙江省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研究院建设获得地方与学校的肯定,连续三年获得绍兴市共建研究院绩效评价优秀、浙江工业大学地方研究院考核优秀。(一)聚焦产业发展,提升科技服务质量1.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运营成效显著2024年,由研究院主导建设运营的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运营成效稳步上升,创新资源聚集、企业科技服务效果显著,荣获2023年全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考核评价优秀。截至2024年,综合体共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聚集5个大院名校创新平台,建设由中国、加拿大等各国院士牵头的13所节能环保实验室为节能环保产业升级提供创新技术支撑;聚集服务机构25家,累计为3734家节能环保企业提供创新资源服务,服务收入达12683万元;培育139家高新技术企业,16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环境评估工作成效初显2024年,研究院环境事业部环境评估团队扩大业务覆盖区域,在质量和数量上实现双提升。本年度承担杭州市钱塘新区、绍兴市、嘉兴市、兰溪市等地的环境评估工作,为100余家企业进行准入服务,共组织召开技术评审会议60余次,编制环境技术评估报告55项,合同额360余万元。与绍兴市、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受邀赴宁波、长兴等地开展环境业务培训,参加企业200余家。环境评估团队依托研究院科研优势和实践经验,为各地合作单位建设项目准入严格把关,有效降低了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及风险,获合作单位的一致好评。同时,在评估服务中及时了解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与国邦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鼎龙化工有限公司、浙江百臻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仁川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3.深度参与绍兴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新污染物治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的重要内容。绍兴是我国重要的纺织和化工产业基地,近年来,又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产业,伴随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化学物质和新污染物的产生、废弃和排放问题日益凸显。研究院建立新型污染物监测与治理研究中心,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协助绍兴市生态环境局出台省内首个新污染物地方治理文件—《绍兴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主持和参与4项绍兴市新污染物治理专项项目;承担上虞区新污染物治理试点工作,与绍兴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污水中含氟化合物的监测技术、识别和关键控制技术评估、以及含氟化合物高效去除技术的研究,该工作经国家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多次调研,得到浙江省副省长胡伟批示“建议在全省内推广”;与浙江医药昌海生物有限公司联合攻关抗生素废水治理,已完成中试工程,正在联合筹备200t/d抗生素废水治理工程,该课题获批2024年绍兴市“三位一体”产学研协同攻关专项项目。同时对区域内涉重点管控新污染物企业开展的项目进行环境评估,针对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抗生素等创新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排查指南,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开展分析研判,为合作单位严格把关,有效降低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及风险。4.组织教授博士团走访为深入了解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现状,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解决地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难题,研究院组织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捷克共和国西波希米亚大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白俄罗斯国立信息与无线电大学、国家科学院信息所等多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专家来绍,走访了涵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节能环保、机械制造、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的百余家企业,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倾听企业需求、了解企业难题、精准把脉问诊,提供解题“锦囊”。(二)聚焦成果转化,强化产业创新能力1.孵化企业提质增量研究院今年新引进绍兴君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孵化企业,累计引进孵化企业29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累计6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累计13家。孵化企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度产值超亿元。(1)绍兴君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由浙江省级引才计划专家郭鸿晨博士领衔的绍兴君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市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并于2024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注重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近500万元,所研发的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检测机器人获绍兴市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2)浙江益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由浙江省级引才计划专家罗春晖博士领衔的浙江益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荣获2024年度浙江省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从业单位水平评价“调查评估类”优秀企业;新引进国家级人才1人;新增浙江省卓越工程师1人;新增国家标准参编1项;新增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著1项。2.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开展新篇章2024年,研究院共签订科技项目46项,横向项目38项,纵向项目8项;主持和参与省级项目1项,绍兴市科技计划项目8项,其中,基础公益专项2项,科技强农专项1项,“三位一体”产学研协同攻关专项1项,绍兴市新污染物治理专项项目4项;1项成果参与2024浙江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拍出价250万元;成果转化5项。(1)绍兴永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面对绍兴印染行业定型废气排放造成的对环境影响与能源浪费问题,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军良教授带领团队进行“印染定型废气减污增效关键设备研发与应用”项目研究,与纺织龙头企业绍兴永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对接,采取有效的热能回收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节能达到20%以上,达到节省能源的同时,还可降低烟气出口温度,协同废气净化技术提高静电处理设施的效率,同时采用低耗的换热达到烟气“脱白”,对印染行业减污降碳、节能降耗增效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对印染企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该技术还可以拓展至医药化工等行业。(2)浙江昌海制药有限公司在滨海新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产教融合双向奔赴”模式牵线下,研究院联合浙江昌海制药有限公司开展“高浓度抗生素废水绿色低碳处理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合作攻关,针对企业产生的某抗生素制药废水降解难和处理费用高的难题,结合国家对新污染物的管控要求,利用亚临界水氧化技术方面的研究优势和工程应用经验,合作攻关以亚临界水催化氧化为核心的抗生素制药废水高效脱毒和降解技术。该项目可为含新型污染物废水处理提供技术示范,助力企业废水综合处理成本大幅下降,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了小试、中试阶段,取得了实际性成果,达到了项目预期目标,为企业提升废水处理效率、大大节约了废水处理成本,获批2024年绍兴市“三位一体”产学研协同攻关专项项目。(三)聚焦人才培养,扩大人才驱动优势1.引育聚集产业高端人才2024年度,依托研究院申报8项国家级引才计划;申报国家特支计划1项;申报省级人才3项,其中引才计划1项,培养计划2项;申报绍兴市“名士之乡”英才计划1项。2.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发展研究院累计引进15位博士后进站开展课题研究,2024年,共6位博士后完成出站考核,全职引进2位博士后来院开展研究;累计获得7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1项浙江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择优资助;发表论文61篇;申请专利59项,其中以研究院为第一单位授权的专利9项。博士后工作站是研究院引进、培育高端科技人才,推进科技成果研发的重要平台,研究院紧密结合绍兴产业需求,全力支持博士后开展创新研究,推动高校研究成果转化落地,培育出一批优秀的博士后及项目,为绍兴的高质量发展增效赋能。3.获批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24年,研究院获批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2023年绍兴市大学生就业见习实习示范基地考核优秀。研究院创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已拥有28名与企业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其中10名学生已成功毕业。50余名研究生常驻研究院,在研究中心开展实验研究,学生实践成果丰硕,共受理10余项发明专利,录用论文15篇,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多项横向课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22级联培研究生刘志磊参与第三届全国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国家一等奖;2022级联培研究生尚子涵参与“康菲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校一等奖,参加IEEE第51届国际等离子体科学学术会议,作口头汇报《等离子体对材料改性的研究》。4.开设专业培训、研学论坛情况2024年,研究院举办2024年白俄罗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研讨会、2024减污降碳创新技术国际学术会议、2024年节能自动化技术学术交流会暨浙江工业大学—塔什干信息技术大学在线学术研讨会等5场大型学术型会议,邀请业内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与技术分享;积极开展环境专业课程培训,面向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开展2024年度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修,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文件、前沿动态、科学举措等内容做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组织环境及其他专业职称申报工作培训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政策及申报交流培训会等3场面向中小企业的培训会议,满足企业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高品质培训服务需求;创新研学活动形式与内容,开展研学科普实践活动12场,绍兴市第一中学、马山中学、鲁迅小学、元培小学等10所中小学共计1000余名学生参与活动。总培训人次达2000余人。(四)聚焦内部建设,发挥高效管理水平1.多位领导莅临关怀建设工作2024年,研究院工作受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绍兴市科协主席俞平,绍兴市研究院联盟秘书长陈朝晖,绍兴市事业单位登记服务中心主任陈哲明,滨海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丁浪萍,人才工作局局长冯星、副院长柴盛华,绍兴滨海新区人才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勇,等领导莅临研究院考察指导工作。除各级政府领导外,浙江工业大学对研究院工作同样关心与支持,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家德、药学院院长王亚军、党委书记陆遥等领导来院考察指导工作。2.坚持内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运行研究院完成年报审计、综合体专项审计等;召开理事会、12次院长办公会,对重要事项做出安排;确保各项工作合理、合规、合法,筑牢廉洁自律底线。制定出台职工能力提升管理办法、业务部薪酬方案、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洋泾湖智慧生态科技公园研学活动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工作运行与开展。3.外宣情况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共推送38篇动态,关注人数1219,总阅读量1.8万;推送内容丰富,主要包括:领导考察、交流合作、喜讯喜报、孵化动态、党建活动、重要活动、人才科技动态等;媒体累计报道16次,其中国家级媒体报道3次,省级4次,市级8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研究院目前一期三年协议(2019年至2021年)期满一年有余,尚未签署二期协议,运行经费紧张。2.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已建设运营二年有余,至今无专项运行经费,希望推进运营委托协议签订。3.洋泾湖科创园2号楼、4号楼、兰花苑人才公寓的使用原协议为免租,袍投反馈今后可能收取租金,需要尽快协调。
四、下一步打算(一)以人才为核心,建设高能级科研平台1.年均投入研发经费不少于2000万元,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绍兴分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2.每年申请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项目不少于10人次;每年全职引进博士不少于2人,申报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强化人才落地效果,做到“引进来,用得上”。3.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度融合企业需求,院企合作培养研究生20人/年,提高学生在绍就业率。(二)科技创新与服务并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1.以围绕“双碳”国家战略和企业实际需求,推进交叉创新团队建设,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2.聚焦节能环保行业技术难题,集中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合作申报国家重点研发、省“尖兵领雁”等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以企业环境准入为切口,滨海新区企业为落脚点,创新“环境准入评估——环保咨询——人才——科技”全链式企业服务模式。(三)推进成果转化与项目招引,服务区域经济1.围绕国家节能环保行业发展新趋势,结合区域发展实际需求,推动废纺织布料高值资源化、再生利用饱和活性炭技术、高能耗行业节能换热器开发等优质项目加快落地,科技成果转化20项以上,孵化企业15家以上。2.利用学校人才科技资源和行业的影响力,吸引符合绍兴主导产业发展的项目来绍落地。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相关资质认可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市科技局对研究院24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尚未公布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