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

信息来源: 事业登记系统 发布时间: 2025- 04- 10 15: 17 浏览次数:

来源: 事业登记系统
发布时间: 2025- 04- 10 15: 17

单位名称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法定代表人王凯峰
住所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敬敷路洋泾湖科创园1号楼
开办资金(万元)600经费来源经费自筹
年初数(万元)373.64期末数(万元)492.84
宗旨和业务范围采取开放办院模式,围绕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领域发展,打造人才平台新能极,增强创新驱动新动力,支持绍兴市创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促进创新设计和智造生态链的形成。创新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感知与控制、质量工程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软件开发、基础软件服务、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管理咨询、人才培养和培训;设备开发、检验检测、绿色评价、认证服务等。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602MB1H44035T举办单位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2024年度,我单位在滨海新区管委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1.科研条件与平台建设情况(1)、在科研条件建设方面:2024年研究院持续打造公共科研实验平台建设,新增柔性智能打磨机器人实验室、智能辅助医疗机器人实验室、光学动捕实验室等,配置医用内窥镜系统、全自动三坐标测量仪、迈瑞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数控立式加工中心等大型仪器设备,价值30万元及以上仪器设备部分已在浙江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登记入网。(2)、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研究院不断加强平台载体建设,促进创新资源集聚。2024年,新增自主研发平台8个,涉及机械制造、超声传感、智慧医疗等领域。研究院同时积极推进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越城服务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的建设,其中院士(专家)工作站获批2023年度考核优秀。①在创新技术和人才培育平台建设方面,2024年,研究院成立“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检测中心”,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几何误差的检测与验证、机械电气设备安规检测等一系列高质量检测服务,于12月成功通过CMA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现已全面有序地面向社会各级承接委托检测任务;成立DSSolidWorks人才联合培养中心(与法国达索公司DassoultSystèmes(大中华区)合作设立),旨在为学生、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SolidWorks软件的专业技能培训,以满足制造业和其他相关行业对熟练使用三维设计软件的人才需求。②在与企业共建方面,2024年,研究院与浙江德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面向高端装备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消费类电子智造装备、新能源锂电池智造装备、新能源充换电装备等;与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面向泛半导体领域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装备;与绍兴金江机械有限公司共建“汽车底盘轻量化研发及应用联合实验室”,聚焦于汽车零部件轻量化、视觉检测技术、装配线智能化升级以及首台套设备的研发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度协作;与悟通感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通感控机器人触觉感知联合实验室”,旨在推动机器人触觉感知领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有效转化;与浙江精工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精工科技-天大创智院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一个集教育、科研、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培养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实战能力的卓越工程师。2.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情况截止2024年12月底,研究院已引进来自天津大学6个学院以及校外的创新创业团队21支,已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21名。研究院现有人员142人,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共68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占51%,硕士及以上学位占78%;学生74人,其中硕士在读50人,博士在读24人。2024年研究院申报高端外专项目1项、申报国家级人才15项、申报省级人才申报3项,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1名。科研团队孵化企业参赛获得2024中国·绍兴第九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24年第十一届中国(绍兴)工业设计大赛银奖、2024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二次人才产业化项目评审会滨海赛区三等奖等多个奖项。同时探索校地双科技特派员制度,2024年委派了19名科技特派员指导绍兴市规上企业,通过构架天津大学与企业合作桥梁,促进双方交流合作。此外,研究院自获批天津大学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以来,已有100余名硕博生来院开展实践工作,培养的学生屡创佳绩,2024年先后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24第六届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锦标赛共融机器人挑战赛创新创意组二等奖等多个国际国内大奖。3.研究水平与贡献情况2024年,研究院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创新设计与智造产品研发”、“异构多核边缘计算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骨科手术与康复医疗机器人研发”、“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开发”、“计算机辅助产品概念创新设计软件平台研发”等十个自立项目,其中五个项目的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两个项目已完成部分样机研制,包括骨科手术与康复机器人、柔性智能打磨机器人、爬壁机器人等;在上述项目成果的支持下,2024年,研究院新增代表性科研项目26项。此外,2024年,研究院先后申请专利30项,授权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在科技成果方面:(1)项目成果《航空异形薄壁结构件形性协同一体化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4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该成果打破了欧美技术垄断,经鉴定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应用于GE-nx发动机、波音787机型、空客A350以及其它单通道飞机的机载设备,为国产大飞机及发动机提供了技术保障,促进了民用航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2)项目成果《基于智能谐波诊断的电气设备故障检测技术及应用》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项目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成果验收,获得了包括专利、国内外高水平论文、软件著作权等多项成果,对于推动电气设备故障检测核心技术产业化进程,带动相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建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重大战略和经济意义。(3)项目成果《大型复杂构件高精度超声导波三维成像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4年度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项目研发的系列化磁致伸缩超声导波检测仪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美国西南研究院的长期垄断局面;研制的多款高速高精度超声导波成像检测仪器,相比常规超声体波C扫描检测,效率提高百倍以上。已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高速铁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未来应用前景广阔。4.开放共享与交流合作情况研究院积极推进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积极拓展外部创新合作。在开放共享方面,1)构建开放式孵化平台:①与飞越炬芯产业园达成首个产业加速园区合作协议,此次合作结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及“产业园、产业基金、研究院”三核驱动模式,专注于泛半导体+、泛智能+等高端产业发展。②成立运营部,配备运营团队,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产业孵化咨询和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设计、资金筹措、人才引进等,为入驻团队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助力其快速成长。2024年,研究院新引进孵化科技型公司10家,涵盖高端装备、智能控制、互联网等领域;2)打造开放式科普研学馆:积极建设公益科普研学基地一天津大学创智院未来智造与创新技术科普馆,配备科普工作人员10人,致力于向包括教育工作者、社会组织成员、企业家、大中小学生等各类群体推广科技知识与创新理念。科普馆举办的“走进天大创智院科学夏令营开放日活动”,吸引了来自绍兴一中、鲁迅小学、塔山小学、北海小学等多所中小学校的师生积极参与。3)在交流合作方面,①研究院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和开放的合作环境,与英国利兹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Minviro等海外高校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合作研究、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活动,打造具有研究院特色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②研究院调研走访省内外重点企业、知名企业100余家,与浙江海亮、德创环保、精工科技等绍兴市重点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签订产学研合同10余项,助力地方企业产品升级,推动产业创新;③研究院主办“国际可持续智造大会暨中德高端制造会议”、“第二届质量管理产学研高层研讨会”、“2024工程机械行业科技节”等大型会议及活动,积极构筑更高水平的开放型交流平台。此外,研究院承办“双碳驱动绿色智造——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数智化质量管理项目启动暨数智化新质生产力产学研论坛”、“浙江省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项目企业培训会”、“数字人才赋能创新发展专家创新大讲堂”等培训活动,累计培养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360余人。5.推动教科人一体化建设(1)建成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绍兴旗舰工场推动产科教深度融合2024年,研究院主导设计并开展了“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建设工作,并建成国内首家创新工场—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绍兴旗舰工场,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指示,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是一个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高校科研实验室、工程教育中心、创客/众创空间及实训实习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平台,旨在协助高校、企业等解决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需求,为社会提供技术研发和人才培训的帮助渠道。目前,该工场已在全国四个地区(绍兴、宁波、嘉兴、成都)开展建设工作,其中绍兴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已获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以及CDIO工程教育联盟的大力支持,并在今年12月14日召开的CDIO工程教育联盟年会上正式发布。研究院始终乘持“立足绍兴、服务浙江、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现已完成国内首家创新工场—未来技术与创新工场绍兴旗舰工场建设,并正在嘉兴进行复制推广。(2)探索试点针对工程硕士的“卓越工程师院-企联合培养模式”和针对工程博士的“未来工程领军人才院-企联合培养模式”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研究院正在积极探索实施未来工程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并与国内多家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融合发展。1)与苏州迈为、博众精工等上市公司合作,开启未来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工作,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的未来工程领军人才。通过深度产学研合作,使工程博士能够在复杂工程系统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2)与浙江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悟通感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宁波汇智恒动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开启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该模式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卓越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企业与研究院的紧密合作,使工程硕士能够在真实工程项目中学习、实践和创新,从而快速成长为行业内的佼佼者。6.成果产业化和项目(企业)孵化情况截止目前,研究院已有生成式CAI软件平台、全生命周期环境足迹评估服务及低碳管理系统、绿色产品数字身份证、柔性打磨机器人、机器视觉与应用、边缘数据分析控制器、骨折手术与康复机器人系统、下肢力线手术导航系统、下肢骨折康复机器人系统、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等多项已转化或待转化成果技术。2024年,研究院积极对接企业,推进团队技术及产品等成果转化落地。代表性实施案例:1)与浙江德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波纹板瓦楞设备的升级改造项目”合作,通过对现有设备的技术革新,提升整机运行效率、改善各单机设备间的协调性,并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码垛系统,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与宁波海迈克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开展“精密滚动直线导轨副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合作,通过开展创新综合设计、滚动直线导轨副失效分析、机器人化制造工艺、加速可靠性试验等方法和技术的研究,解决精密滚动直线导轨副全寿命周期可靠性设计方法、全流程机器人化制造技术和全参数综合性能测试三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新增产值约5000万元,新增利润约400万元。2024年,研究院新孵化科技型企业10家:绍兴蓝图纪世科技有限公司、绍兴明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无锡黎创科技有限公司绍兴分公司、绍兴市尊铖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绍兴俊康科技有限公司、津绍科技(绍兴)有限公司、津唯科技(绍兴)有限公司、绍兴初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绍兴市木兮科技有限公司、波浡水科技(绍兴)有限公司、绍兴福麟科技有限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研究院科研团队孵化公司绍兴越昇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在绍兴、天津、台州、镇江等5地设立了生产基地。2024年,该公司《航空航天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构件智能制造全流程解决方案》项目在中国·绍兴第九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同年12月,成立了分公司绍兴苏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已完成2000万的融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院缺少中试基地以及为孵化企业提供生产用房。现阶段研究院的孵化企业以及团队技术产业化、企业化发展,急需过渡性成果产业化用地,但是缺少相应的中试基地和生产用房。
四、下一步打算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给予大力协助,1)协调并加速扶持经费的拨付进度,以确保扶持资金能够及时到位,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协助解决研究院在产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用地需求问题,为研究院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2024年4月25日,由于研究院业务拓展需要按规定申请了单位宗旨和业务范围的变更,由“采取开放办院模式,围绕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领域发展,打造人才平台新能极,增强创新驱动新动力,支持绍兴市创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促进创新设计和智造生态链的形成。主要从事创新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感知与控制、质量工程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软件开发、基础软件服务、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版权转让与代理;企业管理咨询、人才培养和培训、创新创业等相关业务。”变更为“采取开放办院模式,围绕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领域发展,打造人才平台新能极,增强创新驱动新动力,支持绍兴市创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促进创新设计和智造生态链的形成。创新设计、智能制造、智能感知与控制、质量工程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软件开发、基础软件服务、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管理咨询、人才培养和培训;设备开发、检验检测、绿色评价、认证服务等。”2024年4月26日申请审核通过。
相关资质认可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