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服务中心

信息来源: 事业登记系统 发布时间: 2025- 04- 10 16: 54 浏览次数:

来源: 事业登记系统
发布时间: 2025- 04- 10 16: 54

单位名称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服务中心法定代表人尹政威
住所  绍兴市越城区偏门直街31号
开办资金(万元)21经费来源财政全额补助
年初数(万元)206期末数(万元)21
宗旨和业务范围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缮、改造、管理和开发建设工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6007276140387举办单位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2024年,我单位在越城区人民政府和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配合市名城办做好古城保护利用相关工作,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一)执行本单位章程的情况及时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等,坚定理想信念,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24次、交流研讨5次,组织集中学习48次、青年理论学习6期,落实落细组织生活制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2次。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组织专题读书班、学习会,进行党课宣讲、实地教育等,学深学细《条例》,研讨“六项纪律”,自查自纠41人次,引导党员干部坚定勤廉追求。选好配强干部队伍,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提任事业科级1名、有序开展办内事业中层提拔2名,人员薪级晋升18人,择优推选入党积极分子2名;制定“古城新秀计划”,深化“五个一”行动,提高综合能力水平,助力青年干部成长。擦亮“书享古城”品牌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专家讲座、文化课堂、研学课堂等公益性群众性文化活动,多维度解读绍兴古城文化,树立古城保护正确价值导向,今年来累计覆盖人数超600人。(二)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以世遗标准科学编制各区块规划研究。编制完成《塔山片区织补更新区块规划研究》《绍兴古城定位及文商旅发展规划研究》,稳步推进编制《越子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规划与重要织补地块城市设计》。高质量开展课题研究。完成《探寻台门里的故事》《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古城优秀典故绘图集》3个课题。稳步开展《大运河古城段传统风貌肌理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梳理》等4个课题研究。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开展历史街区修缮,共完成日常维修237处,对广宁桥60号、仓桥直街114号进行屋面翻修。常态化开展仓桥直街进行排查整治,对街区石板道路、排污管道、污水井、隔油池等进行专业清理。严格按照消防要求,对消防管线进行套管、布线等规范化改造。(三)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水平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以《塔山片区织补更新区块规划研究》为指引,做好古城最后一个城中村塔山村“撤村改居”及相邻地块织补更新。运用鲁迅故里及周边地区规划研究成果,指导开展鲁迅故里综合保护项目。把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相关课题成果转化为以“政府引导、居民自主”的学士坊传统民居区微改造实践探索。圆满承办全省三名工作现场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承对绍兴,特别是仓桥直街保护利用的做法予以了系统评价和高度肯定。省三部门联合发文推广“仓桥经验”,接待考察调研87批次约1100人。中宣部“文化中国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古城,推出相关报道30余篇,全网阅读量超1.2亿次。加快唤醒解放路沿线商圈,古城小吃、茶饮、酒吧三个特色街区开街运营,国庆期间接待游客26.3万人次。高质量举办“7·15”古城保护日主题活动,精心策划青春季、仲夏夜等“古城四季”主题活动,成功举办“山阴城隍庙会”“古城过大年”“七夕鹊游”等传统活动,深化古城Citywalk、咖啡生活周等文商旅活动。推动古城“青年创客”扩容提质,累计落地创客项目628家,组织开展青创客沙龙,加快创客基地建设,中国银行越城区支行专项授信20亿元,完成首年创业租金奖励考核。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对古城保护利用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我们也认识到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一是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如何既保留风貌肌理又适配现代宜居生活存在短板;二是一些项目实施主体保护意识欠加强,专业性仍有待提高。
四、下一步打算(一)聚焦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一是加强专家咨询和学术交流,推进课题研究、规划编制,有效扩大各项成果实践价值。二是推广仓桥经验,推进仓桥直街“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加快推动街区向南北延伸、东西拓展。以“府山焕新”为目标,开展越子城、鉴湖前后街等区域规划研究,谋划“府山焕新”有机更新项目群,加快形成复制推广成果。(二)聚焦文商旅促融合。一是点亮古城“新夜态”。深入挖掘古城夜间消费市场潜力,创新构建大戏、中戏、小戏结合的古城演艺空间,加大夜游、夜展、夜食等产品供给,争创省级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城市。二是抢占文旅“新赛道”。顺应文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开拓“文化+旅游+科技”新赛道,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鼓励古城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数字文旅新场景、新项目。(三)聚焦民生实事。一是持续提升精细管理水平。持续保持《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和名城保护规划的刚性约束力,持续加强风貌管控、店招审批、控违控建和生态治理,推动清单化、闭环化、精细化管理。二是持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常态化抓实古城基础设施微改造、内河水质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稳步实施古城全域未来社区建设,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持续扩大高品质“公共服务圈”“社区生活圈”覆盖面。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相关资质认可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