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越城区博物馆

信息来源: 事业登记系统 发布时间: 2025- 04- 10 16: 58 浏览次数:

来源: 事业登记系统
发布时间: 2025- 04- 10 16: 58

单位名称绍兴市越城区博物馆法定代表人张慧
住所  越城区东浦街道云集路
开办资金(万元)5.0000经费来源财政全额补助
年初数(万元)0.70期末数(万元)0.94
宗旨和业务范围(一)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二)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可移动文物进行征集、收藏、保管、陈列、展示工作。(三)承担馆藏文物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工作,确保文物安全。(四)承担馆藏文物宣传、外展和临展工作,利用馆藏文物和博物馆阵地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活动。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602MB1L05427N举办单位绍兴市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2024年度,我单位在绍兴市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一)平台建设创新绩1、搭建多元载体。博物馆设立以来得到了业内的大力支持,入驻全国水利博物馆联盟、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联盟、新华网“博物中国”矩阵。同时,在地方成立了绍兴市首支浙东运河外文讲解队、首批浙东运河文化保护传承文明实践志愿队,参与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建越国考古工作站,围绕大运河文化的发掘保护、研究展示与传承弘扬,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博资源供给。2、打造服务品牌。博物馆自开放以来有序接待观众超82.5万人次,游览盛况得到人民日报、浙江卫视等多个国家、省级媒体宣传报道,成功创建了“浙江省第一批水情教育基地”“第六批省直机关主题党日教育基地”“浙江省省级基层特色人文空间”,获评“浙江省五一巾帼标兵岗”“浙江省红色基地精品活动案例”“全省清廉建设成绩突出单位”等多项荣誉。发挥基层文化建设牵引作用,指导我区3家乡村博物馆成功创建2024年省级乡村博物馆。3、推出文研新作。持续向社会征集反映大运河文化展品21件(套),在《中国文物报》《文化月刊》《炎黄地理》等报刊、期刊公开发表《绍兴越城区段运河的遗产资源汇集》等多篇研究论文,出版《运河遗珍》《重华在亭山——越城区常禧路考古成果展》等图录,其中《运河遗珍》入选2025年1月“浙版好书榜”,研发推出“新时代浙东运河”系列宣讲作品近40件,开展宣讲点亮行动、多国语言说运河、越青夜校等文化活动30余场。(二)公共服务登新阶1、情系观众体验。持续优化提升博物馆各项基础服务设施布局和功能,开设地下停车场和博物馆门厅之间直达梯3部,增设相应引导和安检设备,开辟文创展示售卖空间约300平方米,引入创意集章等观众喜爱的免费打卡产品,实施博物馆数字化运维服务项目,完善展览参观、场地使用、研学活动等预约服务机制,将于2025年2月底陆续上线数字展览、研学网课和掌上游戏等新产品。2、掀起研学热潮。立足大运河文化底色,打造具有浙东运河文化特色的运河文化研学课程体系,开发面向全年龄段各群体共五大主题的精品研学课程118套、232课时,完成相关教材编写119本,推出主题研学路线30余条,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观众开展研学活动5000余场。其中,还邀请了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莅临博物馆,带领学子开展研学探索,得到央视、《中国文化报》等国家级与各省级媒体宣传推广。3、展述运河文化。紧扣大运河文化主题,策划举办了“浙有名河·墨韵随行”运河主题书法展、“情倾运河”绍兴市首届藏石文化展、“河海与共”扬州·绍兴·泉州三地书法作品交流展、“因河而兴”浙东运河主题美术长卷·绍兴卷特展、“读戉”亭山遗址群出土青铜器展等临展5场。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主题日与重要节庆,联动绍兴黄酒小镇推出“夜航运河·瞬息印象”奇妙夜、“大运河上过端午”和新春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参观体验。(三)高质量发展谱新篇1、助推文旅融合。充分发挥大运河与城市文脉交融优势,锚定“焕新一条河、提升一座城”目标,挖掘激活浙东运河沿线文化资源,通过“运河+”串联沿线文旅节点地标,参与开设浙东运河文化园(博物馆)—绍兴黄酒小镇专线旅游巴士、浙东运河博物馆—绍兴黄酒小镇“越水长游”西线黄金游线、CityFly低空旅游体验路线等,推进博物馆闲置空间创新利用,协助文化园IP打造,绘就“河城共生、全域共富”美好画卷。2、构建协作桥梁。密切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领域联系,牵头举办大运河申遗十周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交流大会,邀请浙东运河沿线专业机构、单位就大运河遗产保护监测、规划研究、文化研学等方面交流互鉴,参与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等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作为中国大运河主要组成代表讲述浙东运河的重要文化内涵,展现大运河文化时代魅力。3、拓展国际交流。协办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主办的“运河文明与国际交往”文明大讲堂暨中外青年运河文明交流等高层次活动,与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的百余名代表共商运河文明建设,首站发布世界运河城市CanalWalk行动,与各地高校、志愿组织等开展中外大学生运河文化考察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有力彰显浙东运河开放包容、沟通世界的文化属性,扩大国际影响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公共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目前,博物馆内的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比较缺乏,外围水域安全设施也需增加。科技智能化配套设施需充实,且更加贴合人性化。二是文化研究力度有待加强。文化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对运河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和潜力挖掘不够,难以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旅游、文创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并可能导致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战略,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的难度。三是研学服务短板有待补齐。基于挖掘绍兴历史人文和运河文化资源而研发和陆续推出的研学线路、研学课程已初具规模,但作为跨领域、多学科的研学示范基地,研学服务还存在短板,作用还无法全效发挥。
四、下一步打算新的一年,博物馆将持续强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历史使命,在大运河文化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与宣传教育等方面继续发力,也期待在中国水利博物馆有力指导与支持下继续加深合作、取得进步。我们谋划了以下几方面主要工作:(一)文化供给提质效。推出“寻脉运河”“河畔古迹”等浙东运河文化线上专栏,举办专家公开课堂和圆桌活动,与高校、有关联盟组织合作打造大运河文化思政课教育平台,提炼大运河遗产资源开发、活化利用、文化研学等实践经验,输出理论研究成果。(二)展陈活动增新色。与诗词楹联学会、文博考古机构等合作举办“诗韵”大运河诗词主题活动与展览、考古成果展、文物展等临展,引进高品质巡展,通过与中国水利博物馆及其他研学基地协作,推出“同城游”“双城记”等研学项目,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运河遗产宣传周等主题活动。(三)空间体验添亮点。进一步优化博物馆文化展陈、考古体验、公共服务等空间功能布局,与隋唐、京杭等大运河博物馆协作推出“奇遇大运河”主题VR探索等沉浸式体验产品,以科技赋能,结合展览、研学、文创等内容,丰富博物馆空间体验,做好大运河文化“1+N”延展文章。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相关资质认可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荣获“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称号荣获“越城区青年文明号”称号荣获“绍兴市第四批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示范基地”称号荣获“浙江省第一批水情教育基地”称号荣获“浙江省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入选第二届浙江省“最美家乡河”入驻全国水利博物馆联盟、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荣获“第六批省直机关主题党日教育基地”称号荣获“省级基层特色人文空间”称号入选“2024年度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重点培育单位”荣获“全省清廉建设成绩突出单位”称号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