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绍兴市越城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 | 法定代表人 | 寿越强 |
住所 | 绍兴市越城区延安东路481号 |
开办资金(万元) | 26 | 经费来源 | 全额拨款 |
年初数(万元) | 29.57 | 期末数(万元) | 24.73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组织、协调、指导全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承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队伍的教育培训,督促做好流动人口的居住证办理、治安管理、计划生育、房屋出租等工作,收集整理流动人口动态信息。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12330602559692394A | 举办单位 | 中共绍兴市越城区委员会、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 |
开展业务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根据流动人口年报统计显示,全区共有登记在册流动人口465764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533人,同比上升0.76%,保持了2019年以来连续六年增长态势。从流动人口构成来看,男性占57.38%,女性占42.62%,其中未成年人约占总数的9.95%,居住半年以上人员数36.56万,占总数的78.49%。从来源看,仍以省外流入为主,来自省外流动人口占总数的78.97%,主要来自安徽、河南、贵州、四川、江西等省。从居住处所看,流动人口的落脚点虽仍以出租房屋与单位宿舍为主,但居住在自购房屋的数量逐年增多,占总数的12.27%。今年以来,《越城区聚焦“新越城人”所想所需所盼打造“幸福城市”安居乐业新路径》作为优秀改革案例,在省《竞跑者》上刊发。“推进新越城人居住登记“一类事”改革”获2023年度区级改革最佳(优秀)案例。《聚焦民呼我为,深化新越城人安居乐业一类事改革》获评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典型案例,并获区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 | (一)数字赋能推动改革创新。1.首创“自主申报”系统。聚焦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流程复杂、社会力量申报缺失等实际,全市首创“自主申报”系统,实现了从流动人口个人申报的单一模式,转变为房东、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网上申报的流动人口申报新模式。“自主申报”系统已在全市推广应用。目前,登记人数突破26.9万人次,认证入库单身公寓等出租房屋13268家,企业认证入库634家。此项工作已作为省级“七张问题清单”整改典型案例上报。2.建设“越安家”应用3.0版。从流动人口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形成服务全覆盖,谋划工业社区、团购服务、企业供需、全民反诈、增值服务等服务模块,帮助他们融入“第二故乡”,有利于他们的安居乐业,达到反哺社会的效果,累计用户18.4万人,满意率达95%以上。“越安家”应用作为特色项目已在省级现场会中进行展示。3.探索“一类事”改革。探索“登记+X”一类事增值服务体系,构建“17个镇街服务站+351个代办点”服务网络,联合公安进一步打造专管员10分钟上门服务圈,目前,已覆盖企业283家。深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电子居住证改革、互认互通等制度,进一步降低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成本,促进了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累计审批居住证17478件,签注34838次。(二)精准服务助力提质增效。1.擦亮服务品牌。按照“当好娘家人,服务自己人”的工作理念,从宣传教育、关心关爱、多元活动三个维度提供服务,组织开展新越城人托育养护服务、流动人口专场房购会、“越芯少年越育成长”科普实践、关爱心理健康、义诊“四进”等特色主题活动300余场,已服务群众60000余人,“娘家人”品牌越擦越亮。广泛发动流动人口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叫响流动蓝志愿服务品牌,培育“一二三”乡音调解和小候鸟“棒球扫盲”两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引导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反哺越城,实现双向奔赴。2.推进服务前移。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主动上门服务,提供政策解读、房屋租赁、联谊交友等服务。今年以来,共走访企业40余家,为5000余名各层次人口提供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送证件上门等惠民便民服务,得到了许多企业和外来建设者的欢迎。按照“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发展保障”,联合塘南社区等18个共建单位谋划青少年守护成长共建项目,从宣传教育、关心关爱、多元活动三个维度提供服务。3.试点友好型城区。在城南街道试点流动人口友好型城区建设,启动2个纳凉点提升改造,搭建新居民互助家园城南分部,设置“小哥驿站”等服务新阵地,成立3支流动人口文艺小分队,积极开展文艺汇演、安全巡逻、反诈宣传、防溺水宣传、风险隐患排查等活动,促进流动人口融入本地。组织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体检服务,同步建立健康档案,动态掌握流动人员健康状况。以“敲门日”行动为抓手,以“零距离接触”“贴心式交流”等方式,常态化送服务上门,服务流动人口1.2万人。(三)规范管理提升精准化水平。1.开展专项行动。组织开展“敲门日”行动,通过“一扫”(扫描出租房屋二维码)、“二宣”(宣传法规政策)、“三查”(查安全、查隐患、查登记)的地毯式、扫楼式滚动排查,快速、有效地开展流动人口清底排查,多途径、多方式排查安全隐患,实现底数清、情况明。今年以来,发现并消除居住出租房屋安全隐患3896起,处罚违规案件1757起。2.抓实考核举措。以电话抽查、网上核查、实地检查相结合的形式,不定期对各镇街流动人口工作开展检查考核,每月共抽查400余间出租房及1800余名流动人口,对发现的问题每周及时反馈,每月通报结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公安、流管每月召开例会,通报稽查情况、分析问题根源、部署整改措施,全面提升全区流管工作业务水平。今年以来,全区居住登记率为97.82%、信息准确率97.83%、居住出租房屋登记率100%,总体保持全市前列。3.补齐工作短板。落实专人核查“三云融合”、人脸比对、出租房屋管理等大数据预警,并督促通过电话访问、上门核查等形式展开核查,进一步提高管理精准度。累计核查处理未登记预警数据46556条,核实后共登记14648人次;核查处理人走未注销预警数据31946条,核实后共注销14731人次。(四)宣传引导强化阵地管理。1.拓展宣传渠道。通过算法定制,运用大数据手段,向刚来越城的流动人口发送消防安全、文明出行、心理健康等主题短信9.5万余条。印制《越城区居住出租房屋消防安全宣传手册》,以面对面走访形式向流动人口普及消防安全管理、出租房安全等知识,并通过“越安家”、新居民互助家园、微信朋友圈等渠道,共宣传5.6万人次。2.注重宣传报道。加强经验提炼总结,积极通过媒体扩大影响力。今年以来,媒体宣传报道共37次,其中省级及以上媒体共报道13次、市级媒体共计12次,区级共计15次。3.突出榜样引领。推荐优秀外来建设者代表参与各类先进评选,不断推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越城工匠中流动人口占比。开展首届“十佳新市民”评选工作,广泛宣传优秀外来建设者事迹,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全区流动人口努力前行。(五)亮旗聚力创实绩。1.探索流动党员纳管。谋划开发“流动党员之家”模块,推行“双通道”摸排机制,实现摸排群体和范围的扩面,累计摸排流动党员线索1352名,核实并纳管的占55.6%。组建“蓝精灵”志愿服务队,引导流动党员参加环境卫生整治、交通安全宣传、困难家庭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实现城市和流动人口的双向奔赴。联合相关部门提升改造60余个“红色加油站”,打造一批“网约车货车司机之家”示范点,健全“小哥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切实把新就业群体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努力把“最大变量”变成“最美增量”。2.擦亮党建品牌。与会稽社区、塘南社区缔结“契约化”共建体系,组织“快乐运动趣玩一夏”“健康进社区”、趣味运动会等主题活动7场,8次出现在潮新闻、绍兴电视台等媒体新闻报道中。依托越城区新居民互助家园、老傅工作室等打造“乡音调解室”3个,以“党员轮值+乡贤参与”的形式参与调解16起,通过“家乡人、家乡话”搭起流动人口沟通的桥梁,共建平安越城。3.狠抓廉政教育。持续抓好党纪学习教育,集中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11次,结合上好纪律党课、开展集中述学、观看警示教育片、通报违纪案例、参观廉政教育基地、旁听职务犯罪庭审等形式持续上好“清廉课”。打造清廉文化长廊做细做实日常监督,紧盯廉洁问题易发多发的领域,聚焦权力运行关键岗位,及时发现并果断纠正隐患问题,推动“清廉机关”建设。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流动人口服务尚需进一步创新,服务品牌有待进一步擦亮 |
四、下一步打算 | 2025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和考察绍兴时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为指引,聚焦群众所需、所求、所急、所想,强化数字赋能、创新服务举措、提升管理质效,全力打造具有越城流管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成果。(一)聚焦“数字赋能”、打造发展成果。1.强化迭代升级。2.打造学习平台。3.优化自主申报。(二)聚焦精准服务,推动共建共享。1.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2.持续深化服务品牌。3.持续关注“一老一少一青”。(三)聚焦规范管理,提升工作质效。1.优化考核机制。2.开展专项行动。3.理顺管理机制。(四)聚焦教育引导,守牢宣传阵地。1.强化普法宣传。2.拓宽教育路径。3.培育先进典型。(五)聚焦争先创优,谋划党建新篇。1.深化党建品牌。2.突出先锋示范。3.推进清廉建设。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无 |
相关资质认可 | 无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中心获评越城区先进基层党组织、2023年度越城区“清廉机关”创建十佳示范点 |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 无 |